2017年之前廢塑料主要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但由于廢塑料中存在摻雜限制類固廢以及化學殘留物、廢渣、廢水等有害物質,加工處理國對此需要付出環境代價。自去年開始,中國出臺禁廢令,自此之后多個國家開始加強對廢塑料的管控。另外,目前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以及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引起各國注意后對此加大管控。現階段對廢塑料的管控已經延伸到世界范圍。
一、廢塑料行業長期處于粗放式發展,對環境存在多方污染
我國廢塑料行業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受日益增長的需求帶動,行業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周期。但受制于行業技術落后、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有限等因素,行業長期處于粗放式發展狀態。國內的廢塑料以中小企業加工利用為主,但由于行業供應體量大、產品眾多、技術落后等現實問題,造成回收利用率偏低。另外,作為政策主導性行業,政策疏通與指導有一定滯后與延續性,企業運行艱難,并且制約回收產業鏈的形成。
在粗放式發展背景下,廢塑料行業對環境造成多方污染。單其廢塑料來源方面,存在限制類固廢、化學殘留物、廢渣、廢水等有害物質,對生態環境、水資源、土壤以及人類健康均會造成一定傷害。加工利用方面,將產生廢水、廢氣等,污染空氣、土壤,間接威脅到人們身體健康。
二、世界范圍內管控廢塑料處理行業,對行業影響深遠
前段時間挪威建議廢塑料行業納入《巴塞爾公約》,如果廢塑料納入管控,后期各國間廢塑料進出口貿易將減少,但廢塑料將在本國加工成再生塑料顆粒后進行進出口交易。
對于中國而言,自2017年實施禁廢令以來,已經大幅度減少廢塑料進口量。2017年之前每年進口量在600-800萬噸,但2018年9月份之前,廢塑料審核總量只有6.67萬噸,減少幅度高達99%以上。目前國內已經在加大園區化運行模式,加強本土化回收,因此短期會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中長期對中國影響不大。
三、當前國內廢塑料處理行業面臨轉型升級,主要方面有哪些?
目前進口方面要求全面禁廢,國內市場環保高壓形式延續,轉型升級已經勢在必行。模式的話主要是園區化集中生產,或者有實力的企業自己辦理環評等相關手續走綠色生產模式。
對于本土化回收利用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強化源頭回收。目前國內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有了相關法規,要求從源頭將垃圾分類,利用現有生產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
四、至于轉型,各方還能做哪些努力?
塑料制品企業可以實行生產者責任制,塑料制品使用壽命結束后仍由該企業進行回收,當然這種模式適用于大型電子電器等行業。
可以適量的減少源頭使用塑料的量,但塑料作為生活必不可缺的材料,每年的需求量均在上漲,后期可以考慮開發塑料相關的替代材料
國內加強源頭回收,并且在源頭做好分類,國內可以形成以政策為主導,以回收站點為基礎,創建分揀、加工中心,以集群化的分揀中心及加工中心為節點,形成廢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網絡和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