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互聯網項目,新手可操作,幾乎都是0門檻
文/東方亦落
自從上海開始了垃圾分類,國人就開始了對此事的高度關注,畢竟馬上也要輪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了。可以說垃圾分類勢在必行,普及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對各種“風向”相當敏感的創投圈更是早就有所動作,早幾年就已經出現了布局垃圾分類的科技公司。自從“最嚴垃圾分類政策”出臺,資本對垃圾分類更是熱情高漲,積極地去找尋垃圾分類的創業者,力圖在垃圾分類之風席卷全國的前夕占得先機。
然而入局較早的那批垃圾分類科技企業,其結果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垃圾分類行業存在的缺陷。 例如在業內比較知名的智能垃圾分類公司“小黃狗”,其設備推廣進度還不錯,可就算是這種“頭部企業”也并不好過。今年2月開始,小黃狗位于北京的許多智能垃圾柜陸續停用,而最近又傳出小黃狗破產重整的消息。
垃圾分類行業是風口,這已經是公開的趨勢,可為什么進入這個行業的創投機構普遍都在虧錢甚至是倒閉? 眾所周知,目前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垃圾分類生意主要是前端回收和線上線下結合的回收設備,可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模式其實仍不成熟。
現在很火的智能垃圾柜,其重點就在于如何將高科技加入到柜子中,以柜子為核心,而很少能考慮到此模式所需的成本、效率,以及后續繁瑣的管理流程。資本投入了大量金錢,讓創業者在線下鋪設,看上去確實很高大上,但解決不好整個鏈條上的問題,線下放再多功能齊全的箱子也是白搭。因為柜子是最重要的,而收垃圾反而次之。
另外一些以“互聯網+回收”為名提供一鍵呼叫上門回收的業務,其實和傳統的“收破爛”模式并沒什么區別。如果不是加入了線上預約的方式,打電話也是一樣的,更何況還要自己提前分好類對方才肯收,那倒不如自己走到垃圾箱前自己去投。這種模式中沒有增量,未能提升產業效率,無法產生新價值,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快速發展。
當然,現在騰訊、阿里等巨頭也有AI識別垃圾種類的功能,但以目前的識別技術水平來看,成功率還未達到理想的程度,因為其發布較為匆忙,樣本訓練度不夠,因而識別率也不高。
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未能真正抓住重點, 這些都是垃圾分類創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但解決的過程卻急不來。一則垃圾分類尚未在全國普及,所以中國市場對這方面缺乏經驗,沒有經驗自然談不上行業成熟。二則關于垃圾分類的技術、人才尚嚴重短缺,這都是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的關鍵點。
可以確定的是,垃圾分類必然是下一個創投風口。上海的垃圾分類模式已經創造出了75.56億的市場規模,一旦普及到全國,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960億元,而產業鏈中的廚余垃圾處置、垃圾焚燒等領域都會成為機遇,為此添置的相關設備所創造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600億元。
而要解決這一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單憑企業與資本遠遠不夠。 說到底,環保是公共事業,本質上是“逆市場行為”,尤其是后端處理技術需要大量的資本和資源驅動,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和實踐過程中給予指導與幫助,多管齊下才會讓垃圾分類行業成為創投的“風口”而不是一個“大坑”。